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之前兆 李興明醫師
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外在表現症狀有跛行、臀部痠痛、鼠蹊部痠痛、甚至痛感延伸至大腿及膝關節處,髖關節活動的極限角度受限等等。常見引發原因有類固醇的不當使用( 如紅斑性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)、飲酒過量、外傷引起股骨頸骨折等等,最後引起股骨頭的血循供應不良、骨質流失、股骨頭缺損終至塌陷。
在臨床上針對患者的主訴症狀如行走時臀部疼痛、鼠蹊部在下肢動作稍大時則有疼痛緊繃拉扯感,甚至痠痛感延伸至大腿內側、膝部等情形時,以西醫的X光來作檢查,除非此一患者的股骨頭缺損及塌陷明顯,或是患側股骨頭與髖臼的間隙明顯不及健側,否則有時未必能及時發現股骨頭已發生缺血性壞死的情形,目前西醫在針對股骨頭是否已產生缺血性壞死的情形,臨床檢驗上以磁振造影的檢查最為精確,若是確診為股骨頭有缺血性壞死,治療上較常用的方法有關節腔減壓術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。然而當這些症狀發生時常被誤以為是坐骨神經痛、肌腱發炎、肌肉拉傷等,西醫或許處以肌肉鬆馳劑、電療、熱敷的復健療法,中醫或許處以疏經活血通絡的方藥、針灸、推拿、拔罐等法交替治療,而經過一段時間後患者的症狀並無明顯緩解甚至愈發嚴重,往往因此會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期。
以筆者個人的臨床經驗發現,股骨頭尚未發生缺血性壞死的先期會有一些徵兆出現,如下列所述:
1、患側不良於行。
2、患側下肢肌肉萎縮( 包括臀部、大腿、小腿 )。
3、患側下肢溫度稍低於健側。
4、患側髖關節活動受限制有沾粘的現象( 如當平躺於床上時測試屈膝抱胸、
屈膝外展、屈膝內旋等動作時無法主動或被動完成,抬腿欲跨坐上機車時
有輕度障礙,健側髖關節所能完成的極限動作患側髖關節無法完全比照作
出 )。
5、在雙足跟不離地且張開與肩同寬的情況下,令患者蹲下到底,患側的髖關節無法比照健側髖關節作出極限的動作(青蛙肢的患者及彈響髖的患者除外。附註青蛙肢患者的典型症狀,乃是無法雙膝併攏、完成足跟不離地而蹲下到底的動作,若是雙足張開與肩同寬而足跟不離地的條件下則或許可以蹲下到底),患者的重心往往會放在健側的下肢上,而無法以患側髖關節承受太多的重量。
在發現了患者上述症狀,而經西醫檢查並未發現股骨頭有缺血性壞死時,這正是中醫臨床治療切入的好時機。在方藥上可遵循疏經通絡、活血化瘀、健筋壯骨等法則,針灸則可選取局部穴道如秩邊、環跳、風市、陽陵泉、承扶、腰眼等穴位,而骨傷診治手法上必需檢查腰椎及腸薦關節、膝關節、踝關節是否正位,若是有骨節錯縫的情況則需施以整復手法、而後輔助以推拿手法放鬆梨狀肌、臀大肌、股二頭肌、大收肌、半腱肌、半膜肌、股四頭肌、縫匠肌、闊筋膜張肌等,使上述位於髖關節周圍的肌肉群張力減低,再對患側髖關節作鬆動的手法,漸漸使得患側髖關節原本已日趨受限的活動極限慢慢增加( 包括屈膝上提及屈膝內收、屈膝外展的活動角度 )。在作這類的推拿及對抗肌肉張力的動作時,患者會產生痠痛不適的情形,但是若醫者施力拿捏的當,經過了幾次療程後則患者原有的症狀會逐日緩解,而且髖關節活動角度的極限會日益增加。此外教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上自行作一些簡易的復健運動,如前弓後箭( 站立時雙足一前一後,前腳微弓後腳打直,腹部前挺使後方下肢的股二頭肌、膕肌、腓腸肌等處感受到張力,雙腳交替伸展 )及盤坐壓膝( 盤坐時雙足相抵, 雙手則將兩膝略施力下壓 )則對患者自身的症狀有相當大的助益。
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最大潛在危機並非發生骨折,而是在於若是因外傷撞擊導致股骨頸骨折發生之後,因此造成鼠蹊部的股動脈被損傷產生大量內出血,使得患者血壓降低甚至有生命上危險,這才是對患者潛在的最大隱憂。在尚未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情形前,利用一些基本的物理檢查,以及配合現代醫學的儀器檢驗,相信能藉此發現股骨頭即將缺血性壞死的前兆,進而採取積極的預防性治療,以期能大幅降低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會,避免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,減少社會成本的負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