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金森氏症之治療心得
葉青松
患者吳XX,32年次,於
檢查結果,發現其左上肢會不自主的抖動,抖動的頻率很高,約1~2分鐘會抖動一次,每次歷時10~20秒不等,抖動的幅度甚大,兩膝酸軟無力,略有浮腫,行走幾分鐘便需稍作休息才能再走,如果坐的較久,無法一下子站起來,站起來後需要再停頓一下才能開始行走,行走的速度跟一般人一樣,只是步伐較小,如果停下來,又需再頓一下才能再繼續走,好像必須要儲存完足夠的能量才能繼續下一個動作。望其面色昏蒙,上眼胞浮腫,眼皮如有千金重,欲張無力,右瞳仁偏斜,視力模糊,唇色淡,舌質淡紅,舌苔薄白微膩,有剝苔;診其脈象虛而帶弦,肌肉厚實,形質屬土行人,而兩頰略消陷,頰肉下垂,恰吻合風字臉的特性『風字腰膝重難行』,對照下肢浮腫的情況,推斷因是過服抗生素等寒涼藥而損其胃腎所致。加以詢問後,患者小便頻數而少,胃中時泛酸水,便硬難出,睡眠品質差,不易入眠,整個人覺得很疲倦很無力,然聽其說話的音量尚可,於是處方天麻鉤藤飲為主以平肝熄風、鎮定安神,再配以滋陰養血活血之方如天王補心丹、桃紅四物湯為輔,並用牡蠣、龍骨、菊花、蔓荊子、竹茹等藥配合平肝潛陽兼制胃酸。
在針灸方面選用〝靳三針〞中的智三針、四神針、腦三針、顳三針、定神針等做為頭部主要穴組。〝靳三針〞乃是名老中醫
1.智三針:即神庭、本神。神庭為督脈之穴,乃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,而督脈與足太陽經皆入絡腦,故神庭主治之病症主要與神志有關。本神乃是足少陽膽經之穴,與陽維脈相交會,『膽為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』,因此本神除可治目系疾病外,亦可治情志方面的疾病。三個穴道皆位在大腦額葉表面的頭皮區,大腦額葉是掌控情感智力之要地,故本組穴位能治情感、智力障礙等疾病。
2.四神針:即前頂、後頂、絡卻,為百會前後左右各旁開1.5寸的四個穴位。前頂、後頂俱屬督脈穴位,而後頂穴正處於顖骨與顱骨相交、大腦與小腦之交會,故又名〝交衝〞。絡卻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穴位,其氣亦通於百會,故此組穴位具有加強百會穴之針灸療效,主治智力低下或減退、痴呆、頭痛、頭暈、失眠、癲狂、脫肛、提補陽氣。此組穴道與《針灸科學》所載之〝四神聰〞穴位略有不同,但功用相似,且療效更廣,故我在運用時會兩組交替使用。
3.腦三針:即腦戶、腦空。腦戶是督脈的經穴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會,靳瑞教授認為,根據《難經》與《靈樞•經脈篇》所云,腦戶可說是督脈上頭通腦、入腦之門,同時又是足太陽膀胱經由腦透出下行之處,因此腦戶穴實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經氣出入腦中的門戶。至於腦空,其內正當大腦與小腦交界處,因屬通腦之孔竅而被命名之。三穴所在,正當大腦及小腦皮層枕葉交界處之頭皮穴,故能治療智力低下、帕金森氏症、肢體活動障礙、視覺障礙等疾病。
4.顳三針:顳Ⅰ針在耳尖直上入髮際2寸處,而顳Ⅰ針左右旁開各1寸即為顳Ⅱ針與顳Ⅲ針。三針均是沿皮向下平刺1.5寸,其中顳Ⅰ針會通過率谷與角孫穴,顳Ⅱ針會通過懸釐及曲鬢穴,顳Ⅲ針位於天衝穴附近,三針齊施,可疏通肝膽經絡之氣血,平肝熄風潛陽,清肝利膽,鼓舞少陽生發之機,乃是靳老專為中風偏癱所設,舉凡中風後遺症、帕金森氏症、老年痴呆、面部感覺障礙、耳鳴、耳聾等,皆有效用。
5.定神針:定神Ⅰ在印堂上0.5寸,而定神Ⅱ、定神Ⅲ則是兩目平視,直瞳孔上,眉中直上1.5寸,此三針為靳老臨床經驗用穴,常用來治療眼睛疾病,並可達到安定心神的效果,主治智力低下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視力減退、眼球顫動、健忘、過動、失眠等。
至於在肢體方面用穴,有肩井、肩三針、曲池、手三里、外關透內關、合谷、風市、血海、陰陵泉、陽陵泉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光明、委中、太衝等穴交替使用,有時也在局部疼痛處施針,並就當下較為突出的症狀加減用針,而處方開要亦然,但總不離平肝潛陽、疏風鎮定、活血通絡、調補元氣之大綱。
由於患者服用西藥甚久,故囑其服用中藥時不可貿然停用西藥,以免產生戒斷反應,俟病情穩定後再逐步減量。該患者每週就診三次,初期治療時,每次均需耗時20~30分鐘為其施針,得氣也較不易,大多只有痛覺而無痠脹走竄感,下針之後左手的抖動並無明顯改善,有時甚至會抖的更厲害,起坐行走仍然不便。病人的配合度很高,也瞭解自己的病情之久非一朝一夕所能見效,但他對我寄望很高,會和我討論病情及生活近況,卻不曾抱怨效果緩慢,每次治療完畢要回去時,總是會特地跑來跟我說聲謝謝,雖然我很用心的為他治療,但總覺得力有未逮,不能使效果更加顯著,因此對他的道謝總會有一分的慚愧。就這樣治療了約二個多月,我開始注意到他的眼胞及下肢浮腫的情況有了明顯消退的現象,原本針灸完畢要起身時總要停頓20~30秒才能站起,但現在已不需停頓那麼久了;患者自己也說,以前從他家走到診所需要休息二次,經過治療後,只需休息一次即可,另外手抖動的頻率與幅度也有減輕,患者對我更有信心,我在高興之餘也對治療效果更加樂觀。
在針灸的時候,我注意到一些情況:一在進針與出針的時候,患者手抖動的情況會較明顯,而在留針期間則變化不大,這可能是患者集中注意力在針上的緣故,因為進針與出針時會產生痛感,而疼痛會使自主神經產生較不穩定的情況。二某些穴道進針時手抖動的情況會減輕,某些穴道則會加劇,但並非每次在同一個穴位施針都會有相同的反應,這或許是每次進針時疼痛與得氣的感覺並不會完全一樣所致。三儘管患者在針灸時手會抖動的較劇烈,但返家後抖動的情況則較為針灸時有所改善。四天冷或下雨時,患者會覺得筋骨較酸痛、活動度較差,這是因為天氣的變化會影響人體氣血的循環。寒主收引,故氣溫下降時會使筋骨較緊繃;濕性重著,故下雨時會使人產生倦怠身重的感覺。這些情況在患有筋骨舊傷未癒者身上尤為顯著。
患者治療至今已有五個多月,情況可說是日漸好轉。有一次患者連續二週未來就診,原來是攝護腺腫大導致小便澀痛難出,於是到醫院掛急診,服用消炎利尿劑。以前他只要服用抗生素或消炎藥,手就會抖動的很厲害而難以控制,身體重著、筋骨酸痛的感覺會使他很難受,胃口也減半,所以他平常都不敢亂吃東西,也盡量避免感冒,以免要服用西藥。但這次服用消炎利尿劑後卻沒有產生這些副作用,讓他直覺是因為中醫的調理而使身體的抵抗力變好了,這也印證了中醫療法確有其效。原本患者一天服用三次中藥(科學藥粉),現在已減量到一天服用二次,下針的劑量也減少的三分之一,而患者本身也自行將西藥減量至一半,發覺並無特別不舒服,於是向我報告,我交代他如果病情有加劇的現象,服用中藥仍無法控制時,必須將西藥回復到原本的劑量,等待病情穩定時再行調整。這不是一個成功治癒的醫案,而是一個有效治療的心得,讓人瞭解中醫也能有效的治療疑難雜症,絕非只是養身保健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