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敏性鼻炎

過敏性鼻炎(鼻鼽)之中醫診治 與護理保健要點

概述

 本病以突然和反覆發作鼻癢、打噴嚏、流清鼻水、鼻塞為主的臨床症狀的鼻病。又稱為鼽嚏。《素問玄機原病式•六氣為病》說:「鼽者,鼻中出清涕也」。「鼽」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。」從這些症狀的描述可以得知,與過敏性鼻炎有相類似。

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,高溫潮濕,病菌易茲生,空氣污染,汽機車排放污濁空氣,整個大氣環境污染甚為嚴重,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或引發鼻過敏、皮膚過敏等症候,本病的發病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,是一個值得醫學界重視的課題之一。

歷史沿革

 早在《內經》中就有關於鼻鼽的論述。如《素間•脈解篇》中有鼻鼽之名。《素問•氣交變大論篇》、《素問•六元正紀大論篇》、《素問•至真要大論篇》中,都有關於鼽嚏病因病機的描述,認為與時令氣候有關。《內經》還提到嚏與腎有密切的關係,在《素問•宣明正氣篇》有「正氣所病……腎為欠,為嚏」,認為腎氣不足則呵欠,噴嚏。《內經》的這些論述,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。

 隋•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對鼻鼽的病因病機有明確的論述,指出:「肺氣通於鼻,其臟有冷,冷氣入乘於鼻,故使津液不能自收」。認為肺臟虛泠是發病的主要原因。

 唐•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六上有治療鼻塞腦冷清涕出的方劑,指出了腦冷腎寒的病因、症狀及治療方劑。

 宋•趙佶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一十六指出鼻流清涕不能自收,是由於「肺臟感寒,寒氣上達」的緣故。是在《諸病源候論》肺臟虛冷的基礎上,復感寒邪而發,這一論點為今人所推崇。

 金•劉河間《素間玄機原病式•六氣為 病》指出:癢為火化,心火邪熱幹於陽明, 發於鼻而癢則噴也。」認為鼻癢、噴嚏是由於 火熱侵及陽明經所致。李東垣《脾胃論•脾 胃盛衰論》說:「肺金受邪,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,乃所生受病也。」認為脾胃虛弱,土不生金,以致肺金採邪而為病。

 明•戴思恭《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》卷十說:「清涕者,腦冷肺寒所致,宜細辛、烏、附、干姜之屬。」指出了肺冷肺寒的病因及其治療藥物。而在徐春甫《古今醫統》則認為「鼻鼽者,熱客太陰之經也」指出邪犯肺經的病因病機。

 清•林珮琴《類證治栽》卷六認為:有流涕成鼻鼽者,肺受寒而成,宜溫肺,蒼耳子散」。其論述與《聖濟總錄》「肺臟感寒」相同,還指出辛溫散寒的治則與方藥。

 綜合以上所述,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論述有主寒、主熱之分,主寒者,有肺臟虛冷、腦冷腎寒、肺臟感寒、腦冷肺寒等不同的觀點;主熱者,有心火邪熱干於陽明、邪熱客肺等,前者較為多數醫家所倡導。

病因病機
 本病的發生有內因、外因兩種,內因多是臟腑功能失調,外因多為風寒之邪侵襲。臟腑失調主要為肺、脾、腎三臟的虛損。

一、肺氣虛弱,感受風邪

 肺主氣,主宣發,其性肅降;肺氣能敷布津液,通調水道;肺合皮毛而煦澤肌膚,屬於衛。若久病虧耗,勞傷過度,則肺氣會損傷虛弱,造成衛表不固,腠裡疏鬆,風寒乘虛而入,犯於肺系。肺金受邪,宣降失調,水津不布,津液停聚;肺氣虛弱,氣不攝津,津液外泄,內外邪濁壅滯於鼻最,後導致鼻癢、打噴嚏、鼻塞、鼻流清涕等証狀。

二、脾氣虛弱,肺失充養

 肺是主氣之臟,脾為生氣之源,。肺氣的充實。有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濡養。若是飲食、勞倦損傷,脾氣虛弱,精氣不能上輸於肺,肺失充養,衛氣不足,表衛不固,容易感受風寒之邪,即土不能生金,所生受病的意思。再者,若脾虛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內外邪濁壅滯于鼻,因而發為鼻病。

三、腎元虧虛,肺失溫煦

 腎為先天之本,藏元陰元陽,為水火之臟,主水及納氣。若是秉賦不足(先天),或是久病、過勞,則腎元虧損,氣不歸原,陽氣耗散於外,肺失溫煦,衛陽不足。衛表不固,容易感受風寒之邪,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不能溫畫和固攝水液,寒水上犯而不能自收,內外邪濁壅滯于鼻,因而導致鼻癢,打噴嚏、鼻塞、流清鼻涕不止等症狀。

臨床症狀

 本病主的症狀是,陣發性發作鼻癢、噴嚏頻頻發作、流清鼻涕、鼻塞。發作時先覺得鼻內奇癢,嚴重者併有眼癢、咽喉癢、上額癢、耳內癢等症狀,繼則感覺鼻脹悶堵塞感,然後噴嚏頻作,少則幾個噴嚏,多則幾十個噴嚏,隨後就流出大量鼻水。其發病迅速,來得快消失也快,症狀消失後如常態,患者多於天候氣溫變化較大的時候發作,如早晨起床時衣服穿得少,接觸到冷空氣時就發作;或如夏秋之季、秋冬之間季節交替時發作較多;有時因突然間聞到刺激物,或受到污濁灰塵、毛削、羽毛、棉絮、殺虫劑味道、油漆味等的刺激時突然發作。由於鼻塞不通,血管收縮,所以有時併發頭痛、耳鳴、聽力障礙、紀憶力、思考力、注意力不能集中、影響學習能力等現象。

辨證論治

一、肺氣虛弱

臨床症狀:鼻癢、打噴涕、繼則流清鼻涕、嗅覺減退,鼻竅內之黏膜多呈淡白或暗灰色水腫。患者平日會怕風、怕冷、容易感冒。每次遇到天氣變化或遇冷風就感冒鼻炎發作。通常併見有懶言倦怠,咽喉癢,咳嗽痰清稀,面色淡白,動則汗出,舌質淡,舌苔薄白,脈虛弱等肺氣虛弱的症狀。

症狀分析:肺氣虛,衛表不固,感受風寒,則鼻癢;邪正交爭,格邪外出則噴嚏,寒邪遏肺,肺失宣降,水津不布,津液停聚,則黏膜蒼白或暗灰色、水腫;氣虛不攝津則流清涕;風寒水濕等內外邪濁壅滯於鼻,所以鼻塞,嗅覺減退。

治遼法則:溫補肺臟,袪風散寒為主。

參考方藥:溫肺止流丹加減治之。人參,甘草,柯子以補肺益氣、斂肺氣,目的為扶正;細辛荊芥溫肺散寒袪風、配合桔梗,甘草除涕散結共為袪邪為本方之作用機轉。

 臨床上常用玉頻風散加蒼耳散, 取玉頻風散之益氣固表,蒼耳散之袪風通竅而達到治療效果。

 由於風寒外襲,肺金受邪,營衛不和,臨床上常以桂枝湯來調和營衛,兼解表邪。

二、肺脾氣虛

臨床症:鼻癢、鼻塞、鼻脹較重,繼而噴嚏,鼻涕清稀或粘白,淋漓而下,嗅覺遲鈍,雙下鼻甲粘膜腫脹明顯,蒼白或灰暗,呈息肉樣變,鼻腔有清稀或粘性鼻涕。平素常感頭重頭昏,神疲氣短,怯風寒,四肢困倦,納差,腹脹,便溏,舌質淡或淡胖,舌邊有齒痕,苔白,脈虛緩等肺脾氣虛證。小兒患者,以此證多見。

症狀分析:脾氣虛弱,肺失充養,衛表不固,感受風寒,故鼻癢;鼻因癢而氣噴作於聲,則為噴嚏。肺脾氣虛,不能敷布和運化水液,水濕濁邪上泛鼻竅,則鼻塞鼻脹 較重,鼻涕清稀或粘白,淋漓而下,嗅覺遲鈍,雙下鼻甲粘膜腫脹明顯,蒼白或灰暗,或呈息肉樣變,鼻腔有清稀或粘性鼻涕。小兒臟腑嬌嫩,易為飲食失調所傷,故小兒患者多見此證。

治療法則:健脾益氣,補肺斂氣。

參考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、烏梅、蒼耳子。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,升陽固表,加五味子、烏梅以收斂肺氣,蒼耳子祛風通竅。

 小兒患者,宜用參苓白水散加減。本方既能補氣健脾,又能理脾滲濕,可加烏梅斂肺氣,蒼耳子祛風散邪。

三、肺腎兩虛

臨床症狀:鼻癢、噴嚏連連難已,清涕長流,鼻粘膜蒼白紫暗,水腫,鼻底有清稀鼻涕。全身兼見形寒肢泠,面色蒼白,咽癢,咳嗽痰稀,腰痠膝軟,耳鳴耳聾,陽萎早洩,小便清長,尿後餘瀝,夜尿多,舌質淡胖,舌苔白,脈沉細無力而兩尺尤弱等肺腎兩虛證。

症狀分析:腎之元陽虧損,肺失溫煦,腠理疏鬆,衛陽不足,感受風寒,肺失宣降,故鼻癢、咽癢、咳嗽痰稀;腎陽不足,攝納無權,氣不歸原,上越於鼻,耗散於外,則噴嚏連連難已;腎陽虛損,命門火衰,不能溫化和固攝水液津精,故清涕長流。

治療法則:宜補腎益氣,溫陽固表。

參考方藥:右歸丸合玉屏風散。右歸丸溫腎壯陽,玉屏風散益氣固表。

若見水虧火炎,面色潮紅,手足心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,則為腎陰不足之象,宜於方中去附子、肉桂、鹿角膠,加麥冬、生地。

護理要點

1、避免接觸或服食引起本病發作的虛邪賊風、異氣、藥品、食物等。
2、戒除煙酒,減少不良刺激。
3、生活有節,起居有時,注意冷暖,衣著適宜,避免受涼。
4、平日宜忌食或少食寒涼、生冷的食物,宜服溫補之品。
5、針刺在臨床上也有一定的療效,主要選用肺、脾、腎三經及督脈的穴位,每次選主穴及配穴各1-2穴,每天針刺一次,7-10天為一療程。補法為主。主穴:迎香、印堂、百會、風府、風池;配穴,合谷、上星、足三里、脾俞、肺俞、腎俞。
6、灸法在臨床上有常用,護理人員可依醫師指示之穴位用艾條懸灸穴位,以溫通經絡,祛風散寒。主穴:印堂、上星、百會;配穴可區身柱、膏肓、命門、肺俞、腎俞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。每次選主穴及配穴各1-2穴,懸灸20分鐘,7 -10天為一療程。
7、在施行灸法時要注意室內空氣的流通,避免通風不良引起患者或過敏的病者頭暈不適,灸完之後要囑咐患者多喝開水,以免灸後口乾舌燥。對於某些患有氣喘,在進行灸法治療時,護理人員要多注意病患的體徵,當發現病人不適面呼吸困難時應即刻停止再灸,並通知醫師進行緊急處置。
8、過敏鼻炎患者,平常可配合服用粉光參三錢、生姜約三錢、紅棗五顆、北黃耆五錢以五碗水煎成兩碗早晚溫服,每星期約服用三次,對於體質改善有助益。
9、過敏性鼻炎病患,平常的體質比較偏向虛寒,因此要注意多保暖,早晚溫差較大時鼻塞、噴嚏等症較為明顯,因此,護理人員可以教導病患於早晚用熱毛巾敷鼻子,如此可以改善症狀,同時要依照醫師指示服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