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塞

傷風鼻塞之中醫診治與護理要點

 傷風鼻塞,俗稱「傷風」或「感冒」,在內、兒科學中都是相當常見的疾病。本病是因外感風邪引起,以鼻塞、打噴嚏、流鼻涕、頭痛、發熱、惡風等為主要症狀的常見外感病,相當於「急性鼻炎」。四季均可發病,尤以冬春為多。

 本病在《內經》最早提及。如《素問•熱論篇》說:「傷寒……二日陽明受之,陽明主內,其脈俠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而鼻乾,不得臥也。」所述發熱、鼻乾,即傷風鼻塞的早期症狀。漢代張仲景最早制訂本病的內、外治法。如《傷寒論》第12條說:「太陽中風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」所謂「鼻鳴」,即指鼻中窒塞,氣息不利而發出鳴響。又《金匱要略•痙濕暍病脈證並治》又說:「濕家病……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,內藥鼻中則愈。」隋•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最早描述本病的某些並發病,如卷二「風熱候」說:「若腠理虛,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,乃入肺也,其狀使人惡風寒戰,目欲脫,涕唾出……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,從口鼻內出……」,所述初始之症,即為傷風鼻塞,七八日後之症,當屬並發鼻淵之症。雖然「傷風」一詞的含義早在《內經》中即有,如《素問•太陰陽明論篇》說:「傷於風者上先受之」,但金代李東垣最早稱本病為「傷風」,如《內外傷辨惑論》卷上說:「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,其聲嗄,其言響如從甕中出。」爾後,南宋•楊仁齋《仁齋直指方》首提「感冒」一詞,指出:「感冒風邪,發熱頭痛,咳嗽聲重,涕唾稠粘。」繼而朱佐《類編朱氏集驗方》卷二中即以「感冒」作為病名。而以「傷風鼻塞」作為本病病名者,當屬明•方隅《醫林繩墨》卷七,其謂:「又有觸冒風邪,寒則傷於皮毛,而成傷風鼻塞之候。」古人對本病病因病機論述頗多,如《內經》中「傷寒」、「傷於風」,《傷寒論》中「太陽中風」,《金匱要略》中「頭中寒濕」,《諸病源候論》之「風熱之氣」以及「風冷」所傷,如卷四十八「鼻塞候」 說,「風冷邪氣入於腦,停滯鼻間,即氣不宣和,結聚不通,故鼻塞也。」這些均與傷風鼻塞有關。但金元以後主要從風寒外感或風熱外感論述,尤以從風寒外感論述居多,論風熱外感者少。如明•王節齋《明醫雜著》卷三說:「一時偶感風寒,而致鼻窒塞聲重,或流清涕者,自作風寒治。」

 由于本病是以一係列鼻部病狀為主的全身性外感疾病,因此在古醫籍中,一般不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,在論述「六淫」以及鼻塞、鼻窒、鼻鼾、鼽,嚏、流清涕等病症時,常涉及到本病。最近一些教材如《中醫耳鼻喉科學》正式以《傷風鼻塞。》定名,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論述。

病因病機

 本病因外感風邪所致,初起以風寒居多,往往寒郁化熱,變為風熱病 機;亦可直接由風熱之邪引起。
        1.外感風寒:肺開竅於鼻,外合皮毛。若起居失常,寒暖不調,過度疲勞,致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乘機外襲皮毛,內遏於肺,肺失肅降,邪毒上壅鼻竅,發生本病。
    2.外感風熱:鼻屬肺係,乃呼吸之門戶。若肺衛不固,風熱邪毒侵襲,從口鼻而入,內犯於肺;或風寒之邪郁而化熱犯肺,肺失清肅,風熱邪毒壅遏清道,停聚鼻竅,發為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 本病屬新病,常因觸冒風邪而發,有一定的病程規律,病裎不同,臨床表現也各有特點。病初起,鼻內及鼻咽部乾燥燒灼感,鼻癢,打噴嚏。鼻粘膜色略紅、乾。伴有畏寒、發熱,全身不適等症。中期漸有鼻塞,清涕增多,嗅覺減退,講話時呈閉塞性鼻音。下鼻甲腫脹,鼻腔內充滿水樣分泌物或粘液性鼻涕。此期容易併發鼻淵、耳脹痛等病症。後期分泌物漸轉為粘液性或粘膿性,不易擤出,鼻塞加重。若無併發病,則各種症狀逐漸減輕消退。整個病程約需7-10天。

 本病在小兒患者全身症狀較重,多有明顯發熱,或嘔吐,腹瀉,倦怠,甚則壯熱,抽搐。

鑑別診斷

 本病早、中期有鼻癢、打噴嚏、流清鼻涕、鼻塞等症,應與鼻鼽相鑑別。前者,鼻症逐漸加重,且多伴有頭痛、惡寒、發熱、全身不適等外感表徵;而後者之鼻癢、打噴嚏、流清鼻涕、鼻塞等鼻症,多呈陣發性、突發性、反復性發作,發作過後則如常人,無外感表證。

辨證論治

一、外感風寒
        臨床主症:鼻內及鼻咽部乾燥燒灼感,或頭痛、鼻塞、打噴嚏、涕清稀,講話鼻音重,檢查見鼻粘膜色略紅,或下鼻甲淡紅帶紫,鼻腔有水樣分泌物。全身並見惡寒,微發熱,全身不適,口淡不渴,舌質淡,苔薄白,脈浮緊等風寒表證。

        症狀分析:病初起,風寒束表,肺氣不宣,肺津不布,故有鼻內及鼻咽部乾燥燒灼感,鼻粘膜色略紅、乾;繼而邪壅鼻竅,清道不利,則見頭痛,鼻塞,聲重;正氣逐邪外出,則為噴嚏;寒凝津聚,故下鼻甲腫脹,淡紅帶紫,涕多清稀。

       治療法則:以辛溫通竅,祛風散寒為主。

       參考方藥:辛夷散。方解:羌活、防風、槁本祛風散寒;辛荑、川芎、白芷、細辛辛溫解表通竅;升麻、炙甘草升陽解表,調中益 氣,木通、利濕熱,通九竅。小兒脾胃不足,外受風寒,容易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食欲不佳等證,可加陳皮、半夏、藿香、神曲、砂仁之類,或配服藿香正氣散,以理脾健胃,和中止嘔。

二、外感風熱
       臨床主症:鼻塞,頭痛,鼻氣熱,打噴嚏,鼻涕粘或粘黃,鼻粘膜紅腫,下鼻甲腫大。全身並見發熱,惡風,微微汗出,或有咽痛,咳痰不爽,口微乾喜愛喝水,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數等風熱表證。

       症狀分析:本型主要類似急性感染期或發炎期,因風熱上壅,鼻竅不利;故鼻塞,頭痛,鼻氣熱,鼻粘膜紅腫,下鼻甲腫大;邪熱與肺津互結於鼻,故見涕粘黃;正氣逐邪外出則為打噴嚏;風熱犯肺(似病菌感染),肺係不利,邪塞咽喉氣道者,則可見咽痛、咳嗽、咳痰不舒服等症狀。
      

治療法則:以疏風清熱,宣肺通竅為主。
      

參考方藥:蒼耳子散合銀翹散加減。蒼耳子散方解:白芷化濁除痰;蒼耳子、辛夷芳香通竅;薄荷疏散風熱。蒼耳子散芳香通竅,化濁消除鼻涕,袪風散熱,合銀翹散以助疏風清熱的功效。若咳痰不順暢,加枇杷葉及杏仁宣肺止咳。若是痰黃多,加天花粉、前胡以清熱化痰。若咽喉腫痛者,加射干、山豆根、玄參等藥,以清利咽喉,消腫止痛。

傷風鼻塞的臨床辨證

外感風寒 外感風熱

局部辨證

鼻內、鼻咽部乾燥灼熱 頭痛鼻塞、打噴涕頭痛鼻塞、打噴涕、 鼻氣熱、鼻涕黏稠黃、鼻涕清、鼻聲重、鼻黏 、鼻黏膜紅腫膜微紅乾、或淡紅帶紫、鼻腔有清鼻涕。

全身辨證  風寒表證 風熱表證

治療法則辛溫通竅 疏風清熱   袪風散寒 宣肺通竅

參考方藥辛夷散 蒼耳子散家銀翹散

護理要點

1.風寒鼻塞的患者,平時要多注意保暖,生活作息要正常、常運動,緞練身體,避免吃一些生冷食物或冰製品損傷脾

2.注意擤鼻涕的方法,若是鼻涕不容易擤出來不可強行,或用力過度,以免邪毒竄耳。

3.風熱型傷風鼻塞者,不可常吃油炸辛辣刺激食物,以免觸犯風熱,增加發炎性。於流行感冒期間,抵抗較差者或老年人及小孩不宜到公共場所,避免感染。

4.針刺法在本病也可以應用,常用之穴位包括:迎香、合谷、印堂穴。鼻涕較輕者,可在迎香穴加艾灸。

5.屬於風寒表證者,早晚煮生薑五片加適量冰糖溫服,可袪風散寒、止鼻水。或每日早晚按壓迎香穴。

6.風寒鼻塞患者,煎藥時藥輕煎熱服,服藥後要加蓋綿背以利出汗解表,出汗後忌用冷毛巾擦汗。服藥後若不出汗,可加喝熱湯以助發汗。若有頭痛者,應當注意觀察是否有內傷頭痛,並注意血壓、心律等現象,須警惕誘發中風及其它嚴重病症。

7.風熱型傷風鼻塞者,煎煮銀翹散時不可煎過久,香氣出來時即可。病情輕者每日一劑分二至三次服用。重者一日可煎服二劑。

宜注意患者發熱情形,詳細觀察並記錄。防止因高熱引發驚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