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暑的中醫診治與護理要點
概述
中暑是夏季常見的一種病症,所謂中暑就是指夏天酷暑炎熱之季,突然發生高熱,頭暈,心慌,汗出‧嚴重時會有躁擾神昏,抽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。夏季因為天氣炎熱,容意發生中暑,因暑熱邪氣,侵襲人體,邪熱內鬱不散,蒙蔽清竅,傷陰耗氣,陰陽氣血失調而成本症候。
中暑是夏天常見的一種溫病急症,是一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症候。一些年老體衰,慢性疾病者,或產婦及體濕肥胖者很容易發生。現代醫學中的中暑與高熱損害,如熱痙攣,熱衰竭,日射病`等得症狀表現與病程,與本病相類似。
病因病機
由於周圍環境的溫度升高到達一定的程度後,由其是在外界濕度較高,通風不良時,因體內中樞神經,循環系統調節障礙,排汗的功能受阻,以及組織缺乏水分及鹽分,體內經過一系列的調節,仍然不能維持體內恒溫而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,水分,電解質,及體液的酸鹼質平衡紊亂,中樞神經與心血管係統功能失調而引起中暑。
當體溫過高時會使細胞膜或細胞內構造‧當下視丘受高溫影響,會使皮膚血管擴張,會使大汗出,引起水分及鹽分的流失,血液變濃縮,血液的黏稠度會增加,血液容量會不足,而導致周邊血液循環衰竭,以及炎熱太陽光及紫外線的長期照射作用下,引起腦部組織充血水腫,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機轉。
在中醫學上認為中暑的病位是在心,心胞,並與脾肺肝腎有一定的關係,其常見的病因有以下幾種;
一,外感暑熱
盛夏酷暑季節,感受暑熱穢濁不正之氣,邪熱內鬱,升降失調,氣化失常,清竅閉塞。導致中暑之症。
二,正氣衰弱
平常身體虛弱,元氣虧虛,脾胃機能不足,或年老脾胃已衰弱,陰液虧虛,產後氣血不足,正氣未恢復,或是小孩體質發育不良,臟腑嬌嫩,或肥胖的人,多痰多濕等,與暑熱相遇,導致中暑。
三,勞倦內傷
炎炎夏日,暑氣瀰漫,工作過於勞累,或曝曬之下,長途跋涉,或肌餓疲倦,氣陰內耗,導致陰陽氣血失調,而引發中暑。
從以上文獻所述,凡暑熱邪氣外襲,人體正氣不足,這些是發生中暑的重要原因。正氣不足氣陰耗損,暑熱邪氣侵襲,蒙蔽清竅,升降失常,氣化失調,陰陽氣血失去平衡,是中暑主要發病機轉。
中暑之臨床症狀
中暑有明顯的季節性,主要的發病季節在夏季,在發病前通常是有在炎熱天候下,或在高熱的環境中工作或從事勞動。中暑發病很快,一般症狀會有發熱,頭痛,頭暈眼花,煩燥口渴,胸悶,心慌,身體疲倦,脈虛,舌質紅,汗出,嚴重時會暈倒,抽搐等現象。
發病通常┌勿拘年齡,性別,但是年老體弱,產婦,慢性病病人,肥胖者,睡眠不足,過度脾勞的人都比較會得到此病症。
辨證論治
中暑應當辨別陰陽虛實,在氣分在營分,偏熱夾濕,傷氣耗,犯心動風的不同,然後詳細察明病勢,給與適當的治療。大抵上有以下幾種情況:
高熱汗出,煩躁,口渴飲用冷飲後會較舒服者,脈洪大或沉數,屬於陽證;
身冷無汗,或冷汗自出,四肢厥冷,經神疲乏,心慌,口渴但不想喝水,脈沉微弱者,屬陰證;
平常身體壯碩,突然頭痛頭暈,想吐,目眩,高熱汗,口渴想喝水,面色紅,昏不知人,舌紅少津,脈數實者,屬於實證。
平常體質虛弱、初起頭暈乾嘔、手腳酸軟無力、疲勞乏力、繼之突然昏倒、全身汗出、手腳冰冷、面色蒼白、呼吸短促無力、舌淡紅、脈虛弱、屬於虛證;
高熱、汗出、口渴想喝水、煩躁者,屬於熱盛,邪在氣分;壯熱、煩躁、神昏、倒仆者為屬熱犯心,邪在營分;
身重困倦、口渴不想喝水、飲入即吐、嘔惡、大便溏薄者,為暑熱夾濕;
面色蒼白、四肢困倦、經神疲憊、氣短食少者,為暑邪傷氣;
口乾飲水多、舌質紅津少、為暑邪傷陰;
手足蠕動、抽搐痙攣者,為暑熱動風。暑為火熱之邪,所以治暑以清熱解暑為主,暑在氣分則清暑;暑在營分則清營轉氣;暑邪容易消耗陰液;所以暑之中常以補氣養陰;暑多夾濕,所以解暑之中常佐以除濕之品;暑邪多內氾心包,蒙蔽心竅,會出現倒仆神昏的症狀,或傷陰耗液,動風抽搐,所以治暑常配合開竅醒神,或息風止痙之藥物。
從以上得之,治暑的方法依症候的不同,有以下幾種治療法則,包括:清熱、養陰、益氣、除濕、開竅、熄風等方法是臨床上治療暑熱的常用法則。
(一)中暑陽證
臨床症狀:壯熱(約39度)、汗出,煩躁、囗渴多飲,倦怠神疲、溲赤,舌質紅少津,脈洪大,或兼見惡寒。
症狀分析:因暑熱在氣分,所以壯熱;暑熱薰蒸,所以逼迫津液外泄,所以見有汗出;汗出而腠理空疏,故亦可見惡寒。暑熱在內
,故見煩躁。暑熱傷津,故見囗渴,且欲多飲,小便短赤。舌紅少津,脈洪大,為熱在氣分之象。辨證以壯熱、大汗,煩躁、囗渴為特點。
治療法則:宜以清熱解暑。參考處方:白虎湯加味。
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太子參,西瓜翠衣,金銀花。
若脈大而虛,氣虛明顯者,人參易太子參,益氣解暑。暑熱耗氣傷津,肢倦柛疲較甚者,可改用清暑益氣湯加味
(西洋參、西瓜翠衣,石斛,麥冬,荷梗,竹葉、黃連、知母,五味子)
,以益氣生津解暑。若暑夾濕,凜凜惡寒,囗渴不欲飲者,可改用黃連香薷飲加味(黃連、香薷、厚朴、扁豆、藿香、金銀花),以解暑濕。
(二)中暑陰證
臨床症狀:大汗不止,或冷汗自出,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心慌煩躁,呼吸淺促,甚則昏迷,不省人事,舌質淡,脈微欲絕。
症狀分析:多由素體虛弱或中暑陽證轉化而來。暑熱之邪耗氣傷津,氣陰兩傷,逐漸加重。暑熱傷氣,迫津外出,則大汗不止,或冷汗自出。汗出過多,耗傷氣陰,元氣衰竭,則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呼吸淺促。陰液受損,不能滋養心神,故心慌煩躁。氣陰兩脫,故昏迷不省人事。舌質淡,脈微欲絕,皆為氣陰衰竭之象。辨證以四肢厥冷,昏迷不省人事,脈微欲絕為特點。
治療法則:補氣益陰,救逆固脫。參考方藥:生脈飲合參附龍牡湯
人參,麥冬,五味子,附子,龍骨,牡蠣
若陽微欲絕者,可改用四逆湯( 附子,乾薑,甘草)
,以回陽救逆。
(三)暑入心營證
臨床症狀:高熱煩躁,汗出胸悶,卒然倒仆神昏,不省人事,舌質紅絳,脈洪數。
症狀分析:暑熱熾盛,留於氣分,故高熱煩躁。暑熱迫津外出,故汗出。暑熱夾濕,則胸悶。暑熱內侵,入營擾心,則卒然倒仆神昏,不省人事。舌質紅絳暑邪由氣入營之象。辨證以高熱煩躁,卒然倒仆,昏不知人為特點。
治療法則:清營透熱,滌暑開竅。參考方藥: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(成藥)
1粒,水化灌服,亦可鼻飼。用水牛角濃縮粉,羚羊角,生地黃,玄參、黃連,竹葉,丹參神志清醒後用清營湯加減。
(四)暑熱動風證
臨床症狀:高熱汗出,心心中憺憺,手足蠕動,或抽搐痙攣,舌紅少苔,或焦乾紫晦,筋失濡養,內風萌動,故見手足蠕動,或抽搐痙攣,舌紅少苔,或焦乾紫晦,脈弦數。
症狀分析:暑熱熾盛,熱灼陰津,故高熱汗出,津液耗傷筋失蠕養,內風蒙動故見心中憺憺,手足蠕動,故見抽搐痙攣,舌紅少苔,或焦乾紫晦,脈弦數,均為暑熱入營,肝風內動之象。辨證以高熱,手足蠕動或抽搐痙攣為特點。
治療法則:清暑養陰,息風止痙。
護理要點
1.中暑的病人,應當放輕鬆,家屬或護理人員要把患者衣扣放鬆,並將患者安置於通風的陰涼處躺下來,讓病者雙腳微微抬高,讓末梢血流回到腦部,病者很快就會感覺舒暢。
2.若病人清醒者,應當給予補充飲水或體液補充。
3.平常體質虛弱者應當少曝露在炎熱的環境之下,在炎熱環境下從事工作或勞動者,應當要多補充水身,以免汗出過多,而引起脫水,或電解質流失過多而產生昏厥現象。
4.中暑的緊急處理方法,可依醫失的指示給於病人背部膀胱經刮痧或拔罐至發紫為度。刮痧或拔罐之後可以給病人多喝一些水分。
5.
若病人氣血虛熱面色蒼白、發熱、頭痛者,應當針炙內關穴以強心,以大拇指按壓人中穴,並在少傷放血,放血之穴位要嚴格的消毒完全。
6.中暑患者經緊急處理症狀穩定下來後,可讓病人喝西瓜(天生白虎湯),可生津止渴,消暑退熱。
7.以下幾種簡便驗方可供參考使用:
(一)綠豆,西瓜皮,不拘用量,水煎服。用於中暑,身熱汗出。
(二)鮮荷葉或鮮荷花,水煎服。用於中暑身熱,囗渴引飲。
(三)青竹葉1把,鮮藿香葉一兩,青蒿五錢,茶葉一錢,以前三藥煎湯代水沖茶葉,每服半碗,囗服多吹。用於中暑身熱。
(四)鮮絲瓜葉1把,升麻一錢,滑石一兩,煎湯代茶,頻服。用於中暑。
(五)人參三錢、麥冬三錢,五味子二錢,藿香四錢、佩蘭四錢水煎服。用於中暑輕症,汗出,
囗渴、乏力。
8.容易中暑的人,平常應當多運動,持之以恒的緞練身體,不要瀑露在豔陽烈日下過久,並且要常補充水分以防中暑發生。
9.中暑初起,身體發熱不退,口乾舌燥,倦怠乏力,在胸部兩乳間的膻中穴處以冰枕冰敷,退熱效果很好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