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學論注

主題: 活血化瘀法治療第II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之展望

內容提要:  1.  II型糖尿病之病因及後遺症

2.           糖尿病併發症無較好之防治方法

3.           古代對於消渴與血瘀關係較少論及

4.           大陸治療II糖尿病配合活血化瘀效果好

5.           生化檢查證明糖尿病大都夾血瘀

6.           糖尿病併發症與久瘀有關

7.           中醫藥治療II糖尿病及併發症之新方向

 

活血化瘀法治療第II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之展望

 

一、 II型糖尿病,亦即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確實發生機轉,目前仍無定論;但推測可能和遺傳及飲食失節、缺乏運動、形體肥胖、情志失調、化學藥物等之影響逐漸形成的一種內分泌失衡之疾病。主要根源於胰島之β細胞受損,致胰島素分泌不足;或是胰島受體障礙而不能正常利用胰島素;甚有報告指出α細胞所分泌之高血糖素相對太高亦是原因之一。其結果則引起醣類、脂質、蛋白質之代謝失調繁亂,進而引起身體之各種症狀,及次漸發生之併發症。

二、 台灣地區因生活水準提高,公共衛生進步,平均壽命增加,並且人民之營養充足,甚有過度攝取之傾向,因此第II型糖尿病有逐年提高之趨勢。但隨著胰島素之普及,用法之推陳出新,口服降糖藥之不斷發展及患者本身醫學常識之進步,飲食控制等,控制血糖在合理範圍內已不是什麼大問題。但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之併發症迄今卻無較好之防治方法,尤其是血管方面及相關連之疾病,已成為患者之最大隱憂,如不及早防止或延緩其發生,則這些併發症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,降低生活品質,甚至危及生命。

三、 糖尿病之各種症狀,類似於中醫之「消渴症」,中醫藥治療消渴有兩千年之歷史,但大多在三消與相關藏腑肺胃脾腎之陰虛燥熱上討論;與血瘀方面則較少論及。到清代醫家唐容川「血證論,發渴篇」中述「瘀血發渴者,以津生之,其根在腎」。清代醫宗金鑑雜病心法消渴篇中也提到: 「消渴病熱多舌紫乾者,病久則發癰疽而死。」至此則已指出消渴症與瘀血有所關連。近代醫學之發展,從病理解剖及檢驗,更證明了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著瘀血的情形。

四、 大陸中醫名家祝諶予教授於七十年代在總結糖尿病的資料中發現;大部份患者均發現有舌紫暗,淡暗或有瘀點瘀斑之現象,在對併發冠心病之患者中給予活血化瘀之治療,結果發現尿糖轉陰血糖下降,從而說明血瘀與糖尿病之關連。祝氏並提出在糖尿病患中如有下列症狀中之三項,即可辨為血瘀;這些症狀如: 面有瘀斑;肢體疼痛,痛處不移;心前區絞痛;肢體麻木,半身不遂;婦女經來多黑血塊;舌面瘀點、瘀斑,舌質紫暗;舌下靜脈青紫或怒張。後來祝氏將糖尿病患依中醫之辨證而分為:

1.         陰虛型      2.    陰虛火旺型     3.         氣陰兩虛型    4.         氣陰兩虛火旺型

5.         陰陽兩虛型    6.         陰陽兩虛火旺型     7.         瘀血型

上述七型除瘀血型中活血化瘀為當然之用法外,其他六型依中醫辨證用藥,也必加入活血化瘀之品,均得到肯定的效果。

五、 由於體會到糖尿病患都夾有血瘀,大陸近來對此方面所做的生化檢驗,病理解剖,病機探討,療效評估等之專文很多,就筆者手邊資料與血瘀有關之報告簡述如下:

 1.         成都中醫學院探討了糖尿病分型與血糖,糖化血色素,血脂肪,脂蛋白等之關係,結果發現糖尿病患之血糖,糖化血色素,中性脂肪,膽固醇,低密度與極低密度脂蛋白較正常人高,且有明顯之差異。即使糖尿病患不同型組之間,較重者也比較輕者之平均值為高。

2.         有幾篇研究顯示糖尿病患之血液流動變化,全血黏度、血漿黏度比正常人有明顯差異,且推測此差異與微血管之病變有密切之關連。

3.         河北中醫學院為糖尿病患分成兩組,分別給予活血化瘀療法與益氣養陰清熱法,結果在血糖、中性脂肪、低密度脂蛋白、全血黏度之降低及血管神經併發症之改善方面,配合活血化瘀法之組較益氣養陰法為優。

4.         廣州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以加味桃核承氣湯作動物實驗,證明該湯除了降低空腹血糖外,並促β細胞分泌胰島素,且對β細胞有一定之修復功能及增加其分泌顆粒;同時對高血糖有高抑制作用。

5.         河南中醫院對糖尿病臨床資料分析,患十年以內者常併發周圍神經炎、冠心病及肺結核;十年以上者長併發視網膜病變、冠心病、腦血栓、壞疽、腎病等。

一、 綜合以上所述,糖尿病夾血瘀不僅在生化檢驗得到驗證,且在治療時配合活化血瘀法,均得到較佳之療效。所以活化血瘀法已為治療糖尿病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。如再觀察糖尿病之併發症,常見者如糖尿病性之心血管病變、視網膜病變、下肢閉塞性血管炎、肢端壞疽及周圍神經病變等,無一不是和病患代謝失常,血液黏度上升,血流變異等而逐漸形成血管、微血管之病變失治,長久累積而成。其病程發展往往在十年左右或十年以上,故一旦病發致此,也只能作症狀改善,對病患之整體健康助益不大。

二、 因此治療第II型糖尿病需掌握兩個原則: 1. 降低血糖,使代謝趨於正常,減輕症狀。2. 改善血流及微循環,防止或減緩併發症之發生。近來西醫對第II型糖尿病之病因病理探討,血糖之控制均有不錯之成果,但對併發症之防止尚無具體之療效;在此方面,辨證論治與活化血瘀之配合為第II型糖尿病之治療與併發症防止及減緩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向,如何掌握中醫藥在此方面的優勢,並予發揚光大,尚需諸位同道先進攜手合作,共同創新。

 

參考資料

1.         中醫糖尿病學術會議述要  高彥彬等,中醫雜誌一九九一,五。

2.         糖尿病病因病機探討   李富亞等,中國醫學報一九九一,五。

3.         活化血瘀治療糖尿病研究概況      姜錫恩 北京醫學院學報一九九一,十四卷四期。

4.         學祝諶予治療糖尿病經驗心得    李玉林等,中醫雜誌一九九一,六。

5.         糖尿病患者血糖TXB26-Keto-PGF12水平,全血黏度與血瘀症及微血管病的關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張盈仁等,中西醫綜合雜誌一九九二,十二卷五期。

1.         加味核核承氣湯治療II糖尿病之研究      熊曼琪等,中西醫綜合雜誌一九九二,十二卷二期。

2.        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中醫治療展望      黃建輝等,福建中醫藥一九九一,二十二卷六期。

3.         II型糖尿病人血液流變學的變化及影響因素之探討         趙玉琢等,遼寧中醫雜誌一九九二,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