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夏治癒氣喘 陳潮宗
醫師
每當秋冬季節交替或寒流來襲時,很容易誘發某些慢性病的發作,但到了夏天,這些慢性病都有好轉的情況,這是根治慢性病最好的時機,所以往往可透過夏季時期的調養,改善體質、增強免疫力,使病情好轉,甚至不再發病。「冬病夏治」是指在疾病的緩解期作積極的治療,趁病情穩定時期,積極的改善體質,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。最近有中醫醫院發表三伏天貼藥治療過敏性氣喘,除了三伏天貼藥外,其實治療方法應有四種,在此提供參考。
二十四節氣的小暑到立秋之間,是一年中最炎熱,陽氣最旺的時候,人稱之為「伏夏」,又名「三伏天」,三伏是指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合稱,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今年為國曆的七月十一日;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為七月二十一日;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,為八月十日。「春夏養陽」,在這個時候治療,可提升患者的陽氣、增強抵抗力,從而做到「急者治其標,緩者治其本」的原則,除了在秋冬發作期的治療外,在夏季病情較平穩時,就可採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療,可減少冬天發病的機率,甚至不再發病,可說是斬草又除根啊!
對於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,以過敏性氣喘為例作說明。中醫觀念認為過敏性氣喘是因脾、肺、腎三臟腑虛弱,及「痰飲內停、外感邪氣」導致疾病的發作。所以,夏季治療以「三分醫藥、七分調理」做到健脾、養肺、補腎為主要治療原則。中醫冬病夏治的方法,不只對過敏性氣喘療效良好,同時對一些冬季常發的慢性病,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、過敏性鼻炎、異位性皮膚炎、肺氣腫等,都可依伏天的調養治療,到了冬天病情自然減輕甚至痊癒。
過敏性氣喘病人的夏季調養有四種方法:
伏針:又名「埋針」,將羊腸線或胎盤埋入人體的特定穴位上做埋線療法,須注意的是這個作法應由合格醫師來執行。
灸治:用七星針在背部的大椎、定喘、風門、肺俞、心俞、厥陰俞等穴位上常規叩擊後放血,將新鮮的薑片直徑約3公分貼在上述穴位上,再放上艾絨球,點燃艾絨,隔薑灸治,每燒一次稱為一壯,每穴灸三壯,每週灸3次,在三伏天內約四週共灸12次。
中藥敷貼:「益元膏」作法取灸白芥子、元胡各21克,甘逐、細辛各12克,研成細末,用薑汁調成膏狀,這是每個人一年用量,將三分之一藥量分鋪在6塊直徑約5公分的玻璃紙上,於背部雙側肺俞、心俞、膈俞,再用膠布固定其上於三伏天各一次,每次貼4至6小時,依此法連續三年,每年在三伏天做一遍。有治療氣喘兼有預防感冒的功效,根據報告指出有效率高達80﹪以上。
藥膳食療:
養肺固本湯:黃耆15克,當歸、粉光蔘、石柱蔘、朱貝、紫河車各12克,小茴香7.5克。以上藥材用5碗水熬成二碗半,去渣取湯,用雞或鴿肉加上以上的藥湯,加適當的水約2至3碗燉煮服用。每週一次,連續服用3至4個月。以上為學童的份量,成人再加二分之一量。這是具有健脾養肺補腎功效的藥膳,可以改善過敏性體質的氣喘、鼻炎、異位性皮膚炎,作為緩解期體質之調理。須注意流行性感冒發燒咽喉發炎時忌服,一般稍有咳喘時仍可服用。
回上頁
|